中俄朝三国都明白了,打美军航母已不重要:必须先打日本导弹基地
美军在日本密集部署的导弹系统,正让亚太地缘安全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,中俄朝三国对区域威胁的判断形成共识 —— 相较于海面游弋的美军航母,日本境内的导弹基地已成为更需优先应对的战略目标。这种认知转变,源于美军作战模式的调整,以及日本作为 “导弹前沿阵地” 对三国安全构成的直接压迫。
多年来,中俄朝均构建起成熟的反航母体系。中国的东风高超音速导弹、东风反舰弹道导弹,俄罗斯的 “匕首”“锆石” 高超导弹,朝鲜的 “火星” 系列导弹,共同形成覆盖不同射程的反航母火力网。美军航母进入东亚海域,便会落入这些导弹的打击范围,其作为 “海上机场” 的作战价值,在现代 “发现即摧毁” 的作战规则下大幅缩水。美军在第一岛链的制空权同样面临挑战,其固定空军基地易遭首轮打击,F-35A 战机依赖复杂保养无法依托野战机场部署,有限的舰载机难以对抗东亚大陆的陆基航空兵力量。美军传统海空优势的弱化,迫使其一改过往作战思路,转而将日本打造成中程导弹部署核心区域。
目前,美军已在日本部署 “堤丰” 导弹系统,配备射程 2000 公里的 “战斧” 巡航导弹与射程 500 公里的 “标准 - 6” 导弹,后续还将部署 “暗鹰” 中程高超导弹。在与那国岛,美军部署 AN/TPS-80 地空雷达,同步推进海军陆战队机动反舰导弹系统部署,其 NSM 反舰导弹发射车可通过运输机、直升机快速部署,形成对第一岛链海域的封锁能力。这些部署形成多层威胁:导弹系统机动至琉球群岛,可覆盖中国东南沿海;部署至北海道,能直接威慑俄罗斯远东的太平洋舰队基地与远程空军基地;对朝鲜而言,其大部分炮兵阵地、指挥中心与军工工厂均处于打击范围内。日本已从美军的 “后勤支点” 转变为直接参与作战的 “导弹发射平台”,其境内军事设施对中俄朝的威胁具有持续性与全域性。
展开剩余44%这种态势下,中俄朝的战略重心自然转向优先打击日本境内的美军导弹基地。若冲突爆发,美军会以日本、菲律宾等地的导弹阵地为核心,发动大规模导弹攻击,航母与陆基空军则退居二线。此时,若不能第一时间摧毁日本的导弹基地与雷达站,后续的海空防御与反击将陷入被动。从区域影响看,美军借助日本推进 “以导弹制海、以导弹制陆” 的策略,本质是将日本推向大国博弈的前沿,让其成为地缘冲突的 “跳板”。这种将盟友绑上战车的做法,不仅加剧亚太紧张,也让日本自身陷入 “安全悖论”,看似获得美军保护,实则成为潜在的打击目标。
中俄朝对威胁优先级的判断调整,并非忽视美军航母的作用,而是基于现实安全环境的理性选择。在导弹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,固定部署的军事基地比移动的航母更易定位、更具打击价值。美军试图通过在日本密集部署导弹扭转颓势,却进一步打破区域战略平衡,这种霸权思维主导下的军事布局,终将引发更强烈的反制,让亚太陷入 “以导弹对导弹” 的对抗循环。
来源:
1、央视新闻:《外交部:敦促美方、日方!不得部署“堤丰”中导系统》(2025-08-29)
2、环球网:《美军将首次在日本部署“堤丰”中导系统,专家:针对性实战意图明显》(2025-09-01)
注:来源:相关媒体报道等相关官方渠道,本文基于公开信息整理,图片素材来源网络,不代表任何立场如有侵权联系删文
发布于:安徽省融易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